您當前位置:首頁/集團黨建/黨建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把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全黨工作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就共同富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回應時代關切的重大創新。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既具有各國現代化的一般特征,更具有基于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指向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中,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快速發展,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4億中等收入群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21年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科學認識全球發展大勢,深刻洞察世界格局變化,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所有制,能夠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各自長處有效結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能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效率,又能有效推動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實現。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按勞分配為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要素分配,尤其是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在生產經營中的投入,對于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拓寬了各類收入群體的收入來源,有利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有利于政府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保證經濟有序運行,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保障廣大人民長遠利益。同時,也有利于推動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競爭公平有序,使一切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共同富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結果。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前提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以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歷史上,社會生產力主要受到自然、勞動和資本三種因素的支配,正是這三種因素決定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三個階段。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拉開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序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5G通信技術、量子技術、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并大規模產業化,形成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核心標志就是能夠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新質生產力以“新動能”賦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做大,以“新產業”賦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做優,以“新模式”賦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實現廣大人民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為實現更高水平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直接影響到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和共享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既要著眼于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也要注重構建新的生產關系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共同富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這是堅持新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必須科學把握“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豐富內涵,回應人民群眾對環保、法治、公平等方面更加迫切的訴求和期盼,做到民之所盼、施政所向。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這就要求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還要防止財產性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是人民美好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涵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既追求物質富裕,又追求精神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涉及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時代精神,需要有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等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資源,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這是因為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促進農民農村生產生活所需物質的現代化。同時,還要持續豐富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供給,實現農民農村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發展目標,也是當下正在實踐的重要任務,更是一個動態發展、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共同富裕也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實現十四億人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后,我們堅持倡導“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和“一個都不能少”。先富帶動后富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途徑,在動態中實現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相對平衡和穩定。上述共同富裕的相對平衡不同于西方經濟學主張的被動自然的帕累托均衡,而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的一種社會責任主動自覺的作用結果。當然,堅持共同富裕必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充分發揮分配制度的杠桿作用。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共享發展中不斷調整、完善分配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來源:學習強國